[摘要] 城市雕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内涵。提起南宁市的标志性雕塑,大部分人会把这个称号送给矗立在金湖广场的五象泉上。1997年它是一张图纸,2004年它落成为实体,现在它逐渐被认可为这个城市的标志之一。
矗立在金湖广场的五象泉雕塑
城市雕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内涵。提起南宁市的标志性雕塑,大部分人会把这个称号送给矗立在金湖广场的五象泉上。1997年它是一张图纸,2004年它落成为实体,现在它逐渐被认可为这个城市的标志之一。
15年前,投票评选城市标志性雕塑,是南宁一桩热闹的大事,当时上万名市民作为“大众评审”,积极参与评议。
15年后,当年参与过征集活动的艺术家以及南宁市规划局的相关人员向记者讲述南宁市城市雕塑的前世今生。从标志性城雕五象泉到现在南湖、竹排冲沿线精彩的雕塑小品,再到现在正在征集的中国-东盟商务区等雕塑作品,城市要有标志性的城雕,它们有“弹性”,经得起时光考验;同时又在添置“新家具”,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一场热闹的“城事”
“南宁市一直想要做一个标志性的城市雕塑,1990年左右就做过方案。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参与了很多设计的制作”。著名雕塑家石向东,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当年是征集活动的参与人员之一。他回忆说,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一直到1997年那次活动。
1997年3月,南宁市面向征集城市雕塑作品方案,并由专家和市民评选。当时共征集到37件作品,由来自各地的19位专家和市民进行投票。
南宁市民评选“南宁城雕”热情高涨,开展四天就有近7000名观众自发前来观看。最后,总共有上万名“大众评审”参观并评议了应征作品。《骆越腾飞》、《五象泉》、《大通道》、《水能载舟》等作品就是其中出现的既被专家看好,又得到市民广泛认可的作品。
与附有众多图样、模型的应征作品相比,由中央美术学院几名专家设计的《五象泉》只有一幅设计彩图和一张俯视剖面图。尽管如此,造型独特的五象泉还是博得了众多专家和市民的称赞。4头高约8米的大象,十字形相背而立,大象自胸部以后转化成一座由4个拱门托起的平台,上面站立一头小象。
这个造型后来为市民熟知——2004年它建成实体,矗立在南宁市金湖广场。《五象泉》堪称南宁市至今知名度的雕塑作品,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留影中“到此一游”的背景。
南宁市规划局的有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湖广场(即原五象广场)建成后,需要一个标志性雕塑。《五象泉》的名称适合,而且主题和场景契合得特别好”。
标志性雕塑“以不变应万变”
在石向东看来,《五象泉》是经得起推敲的代表性城市雕塑。“广西有五象守护的神话传说,南宁是以五象为标志的城市。《五象泉》代表着地理位置和神话传说,以物寄情,象征城市精神,这是个很好的设计方向,大家都认可。”
“《五象泉》的成功不在于艺术上达到了多高价值,它没有创造出一种艺术语言,或者创新使用一种材料。但是由于它符合大众审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接受,就成为南宁的标志性城雕。”
在1997年那次征集活动中,石向东的作品是《大通道》。
《大通道》的构思,源于广西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学生杨健绘制的一幅草图:一根粗大的弧线型不锈钢管拔地而起,围绕着高低错落的芦笙状群管向上旋转升腾,象征着南宁大通道枢纽的地域优势和南宁人民团结进取的精神。
雕塑作品拿出来后,让人感觉“想法很好”,但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没有考虑环境的烘托,寓意、气势显单薄。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三位讲师黄月新、何镇海、石向东合作,进行了修改。主体雕塑下部以水池烘托,并增加凤凰、铜鼓等元素体现南宁的美丽和繁荣。《大通道》最终从众多的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好评。
但是《大通道》最终没有像《五象泉》那样,成为南宁市的标志性雕塑。
“想得太多。”这是石向东现在对《大通道》的评价,“一直围着‘南宁是西南大通道’打转,被内容左右了。随着时代变化,城市内涵是在不断扩大的。南宁现在有了更多名片:绿城、水城、马拉松、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20年前的设计内容和观念,到了现在也许就不合适了。真正应该做民族性的东西,不可替代、不可复制。应该往这个方向去思考。”
石向东说,这也是城市标志性雕塑设计起来难度特别大的原因,因为它是一个载体,要承接太多的内涵,要能够适应城市的变化。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